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瞭解魚類的條件反射

我們釣魚時,常見鯽魚小心翼翼地吸進餌鉤,發現有異物後,立即停食吐鉤或揚長而去,再見到了這樣的餌鉤便不張口,產生了明顯的條件反射後果。2008年深秋,我把用蚯蚓釣到的幾尾小魚養在水桶裡試驗,頭三天喂蚯蚓魚都不張口,第四天小麥穗魚開始進食,鯽魚見蚯蚓在嘴邊蠕動仍然拒食,第五天依然,第六天早上起來,發現鯽魚漂浮在水面上,但兩尾麥穗魚卻相依為命,一直活到翌年一月底才死去。簡單說明了麥穗魚對蚯蚓形成的條件反射記憶較短(三天)而鯽魚較長(五天),至死也未進食。從相關資料和垂釣實踐中得知,魚類的大腦進化非常簡單,但是,某些相對聰明的魚(如野鯉)在複雜的自然水域久經磨練,警覺性較高,同那些小雜魚無所顧忌地貪食,往往「好了傷疤忘了疼」大不一樣,一旦攝食中鉤、死裡逃生後,在短時間內對釣組和餌料形成的記憶是不會忘記的。因此,當水中有魚不進窩或進窩不上鉤、垂釣效果不好肘,很可能是某種信號刺激或條件反射,造成魚兒猶豫、疑惑、害怕而不敢進食,如釣線過粗、釣組晃動、鉤尖外露、餌不對口或有異味,以及窩中有害魚、螃蟹干擾,或提竿過猛、操作不當等等,經過臨陣分析、判斷,攏出原因後,「對症下藥」採取補救措施,盡快扭轉條件反射造成的負面影響,就可能使困惑局面得到好轉。

  魚類的條件反射通常有劇烈的和相對緩和的兩種情況:凡是釣具(尤其是魚鉤)直接同魚體接觸,使魚被刺、出血、受傷時,魚的反應都比較猛烈,常出現對拉、跳躍、游竄、拚命掙扎等動作,經過這樣「你死我活」的較量而後脫鉤的魚,形成的條件反射記憶是比較深刻和持久的,雖然不能像高等動物那樣在腦海中打上烙印,一般也不會在三五天內健忘,在對痛苦的教訓區。不得不另闢蹊徑,重新選點垂釣。當然,事物的;重性是普遍存在的,魚類的條件反射有不利的一面,也存在有利的一面。比如立秋前後釣場附近玉米地裡的玉米「開天花」「長鬍子」,空氣中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味時,用清淡自然香甜宜勺嫩玉米,長時間在一處重打塘窩誘聚鯉、草等大型魚類,使其形成「定點進餐」的條件反射,往往有魚頻頻上鉤,獲得意外的驚喜。如果經常在有鰱魚活動的某一寬闊闊水域集中投鉤浮釣,久而久之,魚在該本域形成了濾食浮游生物的條件反射,也會比「東一鎯頭,西一棒棰」找魚上鉤的效果好得多。希望志同道合的釣友避免不利的一面,爭取有利的一面,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探索、提高,取得更好的垂釣效果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