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細說子線

垂釣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樂趣,一般釣友都是魚釣得越多越開心,那麼魚獲量取決於什麼呢?我個人認為取決於三個客觀條件和四個主觀條件。

  籠統的說,客觀條件是季節、天氣、釣場。主觀條件是對像魚選擇、釣位選擇、釣具組合及餌料配備。季節、天氣變化雖有規律,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釣場擺在那兒我們也無法操控,我們能做的只是針對變化的客觀條件做好主觀準備。

  這裡我想談一下釣具組合中的子線使用(手竿、懸墜),正確選擇子線的目的有兩個:一是使釣組有足夠的靈敏度;二是中魚後所需要的保險性。

  從季節角度來說,冬季釣鯽一般使用小鉤細線,子線可小到0.4號(0.10mm),主線0.6號(0.128mm)。這套組合對於瓜子鯽(10-20克)有足夠的靈敏度,對於100克以下的鯽魚可以直接提出水面,對於200克以上的鯽魚應當使用抄網,既可以防止跑魚,又能保護子線。所謂的小鉤也不宜過小,但鉤條一定要細。

  清明前後,淺水區溫度先上升,鯉魚、鯽魚開始成群向淺水區覓食,此時魚鉤可換成鉤條稍粗,釣門寬的,2-4號均可,腦線也可加大到0.6號(0.128mm),主線1.2號(0.185mm)。這套組合在魚塘中可對付有1000克以下鯉魚的混養塘,若是在水庫中就不保險了,可把子線加大到0.7號-1.0號(0.1382mm-0.165mm),必要時可使用手繩以備大魚上鉤。到了夏秋季,上大魚的概率增大,魚的力量也更大,子線可用到1.2號(0.185mm)。

  以上所述只是不同季節中使用子線線徑的大體輪廓。具體到對像魚的魚情還有不同。釣小魚時子線可短些(不宜短於10cm),釣大魚子線可長些;魚密度大時可用短腦線,魚密度小時可用長些的;釣點水淺,子線可短,釣點水深,子線應長,尤其注意當釣點水深超過3m時,子線可加長到40-50cm,還要加大線徑。

  釣密度大的單一品種對像魚時,需要保證一定的上魚速度,對於200克以下的小型魚,如:成群的鯽、?、魴、魚餐鰷等,子線的使用應側重於靈敏度。對於500克以上的,子線使用應偏安全,盡量減少遛魚時間。有一次,我和兩位釣友在濟南市郊的青羊峪水庫垂釣,誘來一群2000克左右的花白鰱。我們開始頻頻中魚,但不多久我準備的四套子線都被撮斷了,其中包括兩套1.5號(0.205mm)的。無奈,我臨時加綁了一套2.5號(0.26mm)的(與主線相同),一直撐到下午,獲魚20餘千克。但即便子線用到2.5號(0.26mm)當時的浮漂動作依舊很明顯。顯然,若當時過分的追求靈敏度,魚獲量便沒有保證了。

  此外,在選擇子線時,應選用柔性好、耐磨性好、低記憶性線,這樣的線會使浮漂動作明顯;選擇伸縮性好的,可加強子線的自我保護。
返回列表